悠悠百年路 漫漫世纪情 – 传统中医药文化在新加坡
Senior Reference Librarian Vicky Gao highlights material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vailable at the Lee Kong Chian Reference Library.
新加坡中医药历史
根据史书记载,新加坡早在莱佛士登陆之前已是一个商船往来的 港口,明代郑和下西洋时也从东南亚带回乳香、没药、血竭、檀 香、丁香、胡椒等药材,显示了中草药及其贸易已在东南亚享有 着悠久的历史。
新加坡中医药的发展与华族从中国南来到新加坡定居的历史密不 可分。自1819年新加坡开埠以来,许多华人从中国南下到南洋 谋生,中医药这一传统文化也随着华人流入异乡,开枝散叶。当 时,贫苦的劳工常用针灸疗法和传统中草药治疗腰腿疼痛和跌打 损伤。早期中医师行医比较集中的地点是免费施医赠药,扶弱济 贫的慈善机构,最有代表性的是由闽粤侨商创立于1867年的同济 医社,它是新加坡历史上最早的慈善中医诊所,也见证了新加坡 中医药历史的发展。同济医社一开始就跨越以方言为基础的帮派 分割势力,立下投入社会公益,解救大众病痛之苦的宏愿,开创 了新加坡早期华社大团结的局面。同济医社为慈善医疗所作的不 懈努力,在新加坡中医药发展史上起到了先驱作用。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针灸热和中医热开始在东南亚各 国相继出现。到了90年代, 新加坡政府就其国情民意出发, 认真研 究了传统中医药特别是中草药的作用、地位及发展趋势, 并决定把 中医药作为辅助与替代医学, 逐步实施针灸与中医师注册, 并通过 立法予以承认。1994年在杨荣文准将担任新加坡卫生部长期间, 他决定从中国聘请专业顾问协助新加坡中医立法, 并筹划针灸师、 中医师执业注册等有关事项。以针灸师和中医师注册为主的中医 师法令终于在2000年于新加坡国会中通过。新加坡中医立法的成 功及有效实施, 打消了中医界许多顾虑, 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各项事 业的健康发展, 既保障了新加坡执业医师、针灸师行医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规范了他们的执业范围和医疗行为, 为中医行业更好地服务 大众提供了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