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菽园与晚清政府四位福建籍高官的交往
Professor Zhang Renfeng pieces together the lives of the Fujian people and the helping hand offered by the Overseas Chinese to their homeland through letters between poet Khoo Seok Wan and Chinese officials from Fujian, China.
陈璧致邱菽园的第二组信件。Courtesy of Ong Family, descendents of Khoo Seok Wan.
In this article, Professor Zhang Renfeng examines the letters left by literary scholar and poet Khoo Seok Wan. Through his research on the letters sent to Khoo by four Chinese officials from Fujian, Professor Zhang tries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officials and Khoo, piecing together the historical events at the time. These letters reflect the lives of Fujian people then and reveal how the Overseas Chinese were eager to lend a helping hand to those in their homeland in times of trouble. These letters were shared with Professor Zhang, courtesy of Khoo Seok Wan’s descendent, Mr Ong Cheng Kian.
在王清建先生所藏邱菽园留存的历史文献中,除康有为之外,还有不少名人致邱菽园的信札,其中笔者见到晚清政府四位福建籍高官的信件。他们是陈宝琛、曾宗彦、叶大绰和陈璧。本文试图对这几件书信做一点初步解读,介绍给读者,更希望与读者一起对之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陈宝琛、曾宗彦致邱菽园信
这是一封很简短的信,全文如下:
菽园仁兄大人、老弟足下:月之初九,以福州大水,灾情甚重,泐函奉布,并恳招呼赈捐,以賙穷黎,未审何日得达左右。唯小民望拯甚急,几有迫不及待之势。兹特公挽王小樵广文元穉携带捐册,驰赴南洋劝募。唯人地生疏,非仗足下登高一呼,诚恐缓不济急。务乞鼎力格外提倡,造福桑梓,实无限量。小樵博学能文,性尤乐善,足下一见而知也。舟行在即,未及多赘,匆匆泐此奉恳,顺请善安,唯照不尽。
信中所述是1900年夏,福州城里遭遇水灾,损失惨重。陈宝琛、曾宗彦等曾发信给邱菽园求助,尚未得复,又公推王元穉直接到南洋,向当地侨界募捐。此信显然由王随身带去。据王元穉之子王祖榖在《哀启》中记述:“庚子夏,省垣(按,省城,即福州)疫症盛行,复被水灾,罹灾疫者数万人。经陈弢庵(按,陈宝琛)太傅函邀先严赴南洋各岛募赈……在新加坡各地募得十余万金,悉汇回,由陈太傅转付散赈,救活者数万家。”这段记述可与此信相互印证。信中还有几处可加以说明:旧时,称呼亲友或长者,都只能称呼对方或他人的字或号,决不可直呼其名讳。这里“小樵”是王元穉的字,下面“广文”是王的身份,在明清时期指儒学教官。因为王在1884年曾任台湾道儒学训导。其次,此信书法极佳,行书走笔流畅、潇洒,极具书法艺术之美感。笔者在上海图书馆见过陈宝琛的手迹,与此不同,推断当为曾宗彦所缮。再次,曾宗彦年龄小陈宝琛四岁,曾自称兄,署名在后,说明曾与邱菽园有特殊的交谊;而陈自称弟,称呼邱为“仁兄大人”,说明两人只是一般关系。
曾宗彦(1850-1912),字成焘,又字君玉,号幼沧,福建福州人,祖居在今福州市仓山区,生于北京,为世代书香之家。曾祖曾晖春、祖父曾元炳、父曾兆鳌及曾宗彦本人,为四代直系相承的进士。他的高祖母陈帖是林则徐的姨母,因此家庭素受爱国思想的熏陶。曾宗彦1883年得中光绪九年癸未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散馆(按,科举时代,在京城举行最高级别的考试称为会试,三年为一科,每科取进士300名左右,又在其中选前面近百名由皇上钦点授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研修二年,修完经考试后毕业,称为“散馆”,再由朝廷分派官职。)后出任厦门、台湾等地讲席。在厦门期间,很可能做过邱菽园的老师。本信信末署名自称“兄”,决非简单取决于年龄之长幼,应视为非一般关系。曾宗彦是维新派,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在北京的福建会馆成立“闽学会”是一个提倡维新思想的组织。后来他担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在戊戌维新期间,上光绪皇帝《时艰孔迫,宜用洋操克期练陆军折》,此后光绪试图改革兵制,是受到了曾的影响。他还上奏“急宜振兴农工二务”和“急宜于各省学堂精选学生赴欧美精习矿业,并南北宜设立矿务学堂”等。变法失败后,曾即告假还乡,在福州出任凤池书院第十三任山长,即院长,主持学务,从事教育。慈禧死后,他短期出任过贵州思南知府,但他毕竟是维新改良派人物,在官场受到排挤,便返回故乡,颐养天年。
相比曾宗彦,陈宝琛的声望更高。陈宝琛(1846-1935),字伯潜,号弢庵、陶庵,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书香世家,为榕城望族。明清两朝,陈家共有进士21名,举人110名。仅他兄弟6人,就有3进士、3举人,人称“兄弟六科甲”。他13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21岁中同治戊辰(1868年)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任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侍讲,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曾说:“陈……入阁后,以敢于上谏太后出名,与张之洞等有清流党之称。他后来不像张之洞那样会随风转舵,光绪十七年被借口南洋事务没有办好,降了五级,从此回家赋闲,一连二十年没出来。”实际上他在家耽了25年。
在福州赋闲期间,他做了两件有关桑梓的大事。一是办教育:1899年任鳌峰书院山长,1907年创办福建优等师范学堂,这是现今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他还支持夫人王眉寿创办福建女子职业学堂,后改称福建女子师范学校,可称中国女子教育之先行者。二是筹办铁路:当时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发展经济、兴办铁路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铁路在振兴经济中的作用巨大,亟宜设法建造。他们成立了福建铁路公司,陈为总经理。陈宝琛深知资金筹措最为困难,便把目光投向海外华侨。他与新加坡华侨黄乃裳私交很深,通过黄先行宣传,然后于1906年亲赴南洋募股。次年回国时,已在华侨中募得股款170余万元,遂开始建设漳厦铁路,开福建铁路建设之先河。
慈禧死后,陈宝琛出任过山西巡抚,后任毓庆宫侍读,即宣统皇帝溥仪的帝师。溥仪登基后,他首先发为戊戌六君子昭雪之议,奏请降旨褒扬。他反对溥仪在日本纵容下去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后又不顾风烛残年,冒死赴长春劝谏,差一点被日本关东军扣押囚禁。不久郁郁返回天津,在寓所病逝。
二、叶大绰、陈宝琛、陈璧致邱菽园信
是信与第一信同为应对福建灾荒,筹款救济之事。但未署书写年月。陈璧在1896至1899年间,丁母忧返回家乡(按,旧时,父母之丧称为“丁忧”或“丁艰”,不做官,不婚嫁,为官者必须辞官在家服丧三年。)因此此信当书于这三年之内。全信采用工整的楷书,字迹清秀,和以下陈璧致邱菽园四信字迹相仿,应出自陈璧之手。这封信内容单一,是说福建上年歉收,当年春季青黄不接,请求邱菽园等福建籍华侨予以资助。从“海天南望,眉宇未亲”一句看,这三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与邱并没有见过面,只是“神驰”而已。书信全文如下:
菽园仁兄大人阁下:海天南望,眉宇未亲,分麈柄之余尘,挹骚坛之流韵,未尝不神驰左右也。辰维动定春融,无任跂颂。弟等浮湛闾里,祠禄虚糜,抚时事之多艰,愧杞忧之无补。兹有恳者:会垣产米本少,去冬又复歉收,虽亦招商贩运,而沪、浙各口遏糴者多。大府以南洋各埠辇航鳞萃,又稔知吾乡流寓、绅商类皆急公好义,情笃维桑。特为周荔生大令为乞糴之举。海程迂滞,转眼即交青黄不接之时,万户待哺之情,有如望岁。弟等夙仰执事高风伟抱,饥溺为怀,敢求邀集同志,董劝招徕,俾早集事,庶汎舟远。至庚癸无呼,尸祝之私,岂有既极。肃泐奉恳,祗颂春祺。翘望还云,诸希惠照,不尽所言。
写信人叶大绰(1840-1900),字迪恭,号恂予,福建闽县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先后在湖北、湖南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1885年他在广东学政任上,因惠州考场发生舞弊受到牵连而被革职,遂返回原籍,主讲福州的凤池书院和正谊书院。
陈璧(1852-1928),字玉苍、雨仓,福建侯官(今闽侯县)人。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进士,先后任内阁中书、湖北主考官、礼部铸印司员外郎等职。光绪二十一年出任湖广道监察御史,曾奏请保护华侨,惩处任意敲诈勒索华侨的官吏。他也曾主张暂时把台湾租借给西方列强,俾免落入日本之手。光绪二十二年六月,回福建奔丧。三年服丧期间,他在福州看到福建船政业不景气,提出多项改革办法,先后被政府采纳,对促进福建船政局向现代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期间,他主讲凤池书院,增设时务、论策等讲习新内容,使闽中学风更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与发展。他还创建了苍霞精舍,开设英文、算学等新课程。这是福建创办近代学校之先声。1899年销假返京,正值义和拳运动兴起,他明确表示反对。次年,慈禧利用愚民盲目排外,招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光绪出逃西安,他留守北京,主持总理公所。1901年以后,他主持修建皇陵、修复北京正阳门等工程,同时创办五城中学堂。1905年,任户部右侍郎、度支部右侍郎,主管财政,参与开办天津造币厂和大清银行,查处各地铸币厂贪污、废弛等腐败情形,制定有力措施,并为全国币制统一奠定了基础。他先后任职新设立的商部、邮传部,管理全国工商、邮电、铁路、航运等新兴产业。现今史学界于陈璧研究颇多进展,特别在评价他的经济思想与实践方面,认为他反对守旧,力主革新,兴利除弊,尤擅长处理复杂的经济问题,如办银行、理财政等。
三、陈璧致邱菽园四信
陈璧致邱菽园信共四件,按内容,可分为两组。第一组一件,第两组三件。现分别介绍如下:
第一组一件,无书写年月日,红色信笺,楷书。内容说正阳门工程和创办五城中学堂两项。
正阳门,即明清北京城内城城墙的正门。明初,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将元大都城垣南移800米,原北京城墙正中的丽正门迁至现今正阳门位置,仍称丽正门。明正统元年(1436年),更名正阳门,正统四年又在城门外添建箭楼,以加强防御能力。城楼与箭楼之间形成一座大瓮城。1900年,箭楼在义和团拳民焚烧前门大栅栏时被飞溅的火星引燃烧毁,城楼在当年冬天被在城楼住宿的英军印度士兵生火取暖时烧毁。陈璧在1901年慈禧、光绪返回北京后任顺天府尹,相当于今日北京市长,主持正阳门修复工程。该工程自1903年至1906年,历4年而成。现存的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即为修复后的遗存。城楼有两层,高27.3米,连城台的整体高度为42米,城楼采用朱红梁柱,上饰金花彩云;箭楼有4层,连城台通高38米。两座建筑十分宏伟壮观。
五城中学堂是陈璧主持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公办近代中等学堂。早在戊戌变法时期,京师大学堂成立,成为中国近现代高等学校之嚆矢,为了保证其生源,清政府也已考虑到新式中等学堂的设立。由于变法失败,八国联军入侵等一系列变故,遂被搁置。1901年,陈璧出任五城御史,立即着手在北京琉璃厂一片废瓦砾堆上建设新校舍,1902年正式开办,陈璧亲任该校总督办。该校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家使用“中学”这个近代教育名称的学校。1950年代,改名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至今仍沿用原来校址。
此信全文如下:
菽园仁兄大人阁下:前捧朵云,如获异宝,遂肃复函,谅尘青鉴。恭维起居□吉,潭第多欣,□挹芝晖,□□□颂。正阳门工程批定木植曾据厂商将合同一份、木样一方呈送前来,详加披阅。价廉材美,仰费仁神,得臻妥协,铭泐良深。第此项工程期限甚迫,所有各项物料现将购齐,必俟严柴运到,方能竖柱,次第成做,且万寿期近,总以夏间上梁,赶紧工作,方足以昭慎重。务祈鼎言转嘱木行,从速交付,俾木植早到一日,工程即可早一日告竣。弟亦藉轻责任,则尤拜赐于靡□□。敝部设立伊始,粗有端绪。兹将新订各章附呈台阅,尚希有以进我盼□。弟所办五城中学堂,规模大备,地周二百亩,藏书万卷,御赐《图书集成》尤为诸生所荣幸。惟经费支绌,急需设法筹措,以图扩充。查从前户部奏准筹款章程,内有“报效库平足银二万两,赏给举人”一条。吾闽经商星家坡者甚多,其次则惟粤商,均称殷富,见义勇为。阁下声望隆重,夙为众商钦服,若得大力劝导,多方招徕,俾令报效学堂经费,准为照章请奖举人,以昭激劝。阁下眷怀时局,热心教育,弟所深佩。伏乞注意赞成,庶下以广商人子弟登进之途,而上以副朝廷作育之至意。将来人材辈出,共济时艰,实于自强大计裨益匪浅,□高明定有同心也。临颖神驰,无任盼祷之至。肃此。敬请升安,并祈惠鉴,顺申谢悃。
考订这封信书写年份,关键依据在于信中“敝部设立伊始,粗有端绪”一句。所指系光绪二十九年七月,清政府新设商部,陈璧为右侍郎。“兹将新印各章附呈台阅”。指陈璧参与制定的该部官制、商律,并制定兴商会、保侨民等章程。因此此信书于1903年无疑。
陈璧致邱菽园第二组信共三件,内容前后相贯,亦采用大红信笺,正楷书写。此中第一封信信纸已破损严重,无法卒读,但可以看到其大体内容:正阳门工程采办木料曾托邱菽园帮助照料,现由于承接惠陵工程,派商人焦建勋赴新加坡采办,再请邱在当地多多予以关照。此信仅2页,十分重要的一点是信末署书写日期“闰五月二十日”,很容易考定这是1903年7月14日。随后两信,则分别书于1903年7月31日和1903年9月18日。此时陈璧与礼部侍郎溥善、直隶总督袁世凯一同办理“惠陵要工”。“惠陵要工”即同治皇帝惠陵修缮工程。同治年轻早逝,生前未开建陵墓,逝后于光绪元年(1875年)动工营建,历4年竣工,名惠陵。但当时国库力拙,所用材料不佳,工期又短,故20年后主殿棱恩殿出现木结构构件开裂、折损、腐朽等情形,不得不拆除重建。重建工程于1899年开工,中经八国联军入侵而停顿,拖延至1906年方始完竣。
陈璧在1903年7月31日的信中述说他原来制定的木材采购办法遇到障碍:以前皇家工程一律官办,效率低下,难免发生有人趁机营私舞弊、侵吞公款等事。陈璧设想改为商办,提高效率,不想发生驻新加坡总领馆翻译欺骗、敲诈营造商事件。他费尽周折,总算初步得以解决。信中“驻英张大臣”为清政府出使英国、义国(按,即意大利)、比国大臣张德彝。张德彝,满洲人,是中国最早习外语的毕业生,曾任光绪英文教习。“凤领事”系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名凤仪,任期为1902年5月至1906年1月。1877年清政府在新加坡设立领事,兼管海峡殖民地等处交涉事务,为清政府首次在海外设置的领事。因新加坡当时为英国属地,驻新加坡总领事受驻英大臣节制,所以陈璧还得通过张德彝来协调处理这些麻烦事。
信件原文如下:
菽园仁兄观察大人阁下:前奉手书,如亲面话。浣薇三复,益切驰思。敬维旅福绥和,潭祺多吉,引詹芝宇,式惬颂私。弟仰承朝命,与吏部溥侍郎善、直隶总督袁宫保世凯会同办理惠陵。独念朝廷轸恤外埠华商,特设领事,原为保护起见。该领署及繙译乃不思尽职,转事欺骗,有玷官箴,贻笑外人。吏治商务,均归腐败,尤深浩叹。除将姜秀峰交顺天府严行监禁候讯外,已由工程处暨商部分电驻英张大臣转电凤领事,严饬该繙译按照合同依限,速交木料。倘知愧奋,将认购之件如数交齐,藉赎前愆,或可稍从宽贷,否则惟有据实奏请查办而已。向来官工本多积弊,近经奏定统归商办,意在核实。不谓该厂等仍复办理不善。保护商贾之职官,又从而欺骗之。时局败坏,半由若辈。职为厉阶,可为长太息者,此也。现在待料甚殷,不得不仍饬该厂等妥速公筹善后办法。据称酌派焦商赴叻会同乔商敬谨办理,特恐人地生疏,重蹈前辙,尚乞指示,俾有遵循,免至一误再误,则渥荷关垂,不独该商等铭感无暨,即弟亦拜赐之至矣。临楮盼甚。肃复。敬请台安。
信末署“名正肃”,是因内容秘密等原因,写信人不愿意具真名实姓时的代称。另有一种写法为“名心叩”。此信内容与上信相贯,笔迹也相同,故可以断定系陈璧所写。
最后一信缮于一个半月以后,陈璧告诉邱菽园,通过驻英张大臣施加影响,邱菽园在新对采购木材的乔姓商人予以关照和指导,事情已经取得付款、交货等具体解决办法。此信很长,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引用。
以上四位清末福建籍高官致邱菽园的信件,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除曾宗彦外,三人与邱未曾谋面,但他们书信往来,所议皆为大事、要事,可见“乡谊”在当时社会上层中是何等重要。旧时,知识阶层或社会上层,社会关系中讲究戚谊、年谊和乡谊。戚谊指亲戚关系;年谊指科举科次(得中科举的年份,有如如今同一届毕业校友);乡谊指同乡,可以是同县籍,广义指同省籍。外出为官、办事,如遇同乡人,便容易沟通和得到帮助。本文所涉几封信件,所言皆事关桑梓,直接关系到民众生计和疾苦,或者皇家重大工程、公立近代学堂等。这些大事,都希望得到华侨的支持。虽然笔者未见邱菽园的回信,在这几项具体事件中邱和南洋华侨曾否给予帮助,尚不得而知,但在百年历史过程中,华侨对故乡建设、民生攸关之事,无不给于关心和支援,所作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这几封信是这段历史的又一佐证。
引文说明:本文全文引用四封清末高官致邱菽园信均为王清建先生所藏原件—作者。
Professor Zhang Renfeng is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Culture and History. He has been involved in the study of Zhang Yuanji, renowned educationist, bibliographer and founder of China’s modern publishing business. He compiled the 10-volume Works of Zhang Yuanji; his own works include the Collection of Research Papers on Zhang Yuanji; Zhang Yuanji, an Enlightener of the People; and Chronicle of Life of Zhang Yuanji.
张人凤,1940年生,曾长期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现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张元济年谱长编》、《智民之师张元济》、《张元济研究文集》,编有十卷本《张元济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