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人生: 陈瑞献的文艺创作 (The Works of Tan Swie Hian)
Tan Swie Hian, whose paintings have fetched record prices, was in fact better known for his literary prowess when he first emerged in the arts scene. Jessie Yak highlights some of his poems, short stories and fables.
陈瑞献的寓言《护舞》描写一只松鼠为爱护落叶,仔细地在落叶之间跳跃以避免踩到它们,借此强调对万物的关怀与慈悲; 他也以此题材,绘就了上方的胶彩画《松鼠舞》。
提起享负盛名的新加坡多媒体艺术家陈瑞献,跃入大家脑海的应该大多为他一幅幅色彩丰富瑰丽的画作、构思奇巧或趣致的雕塑、苍劲豪迈的书法或刻字;他的艺术作品也享誉海外,画作在国际拍卖会上屡次刷新成交价;耀眼的艺术成就使他荣获多项本地及国际的奖项与殊荣。但事实上,他刚开始涉足艺术领域时,是以文艺创作崭露头角的。
陈瑞献1943年于印尼苏门答腊附近的哈浪岛出生,之后到新加坡接受教育。在华侨中学就读时,他同时涉猎了中国五四作家的著作和西洋文学,奠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考进南洋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后,他除了专修西洋语文与文学外,更是细心研读中外名家的力作。他也在此时接触到现代主义文学(即作家自觉地摒弃传统的写作方式,而尝试运用新的表达手法),1 并深受启发,以现代义手法进行创作,与当时占文坛主流的现实主义(即文学作品如实反映生活)背道而驰。2
1960年代,陈瑞献以笔名“牧羚奴”在新加坡和马来亚的多种报刊发表作品;当时文艺创作最重要的根据地便是《南洋商报》的文艺副刊《青年文艺》,其主编是已故名作家杏影;1964年到1966年之间,杏影选刊了陈瑞献的二十多首诗作,引起了文坛的注意。杏影过世后,继任的完颜籍也同样赏识陈的才华,大量刊登了他的文艺创作,令陈声名鹊起。3
关于自己的写作,陈瑞献曾经表示“我的文学作品……多反映现实的阴暗面,以及人类悲苦的命运”。4 有评论说他“以悲天悯人的胸襟体验人生,因此,一朵花、一片叶、一滴水在他的心灵中都能扬起无限的神思与悲悯”。5 他的中文文学创作种类丰富,各种体裁都乐意尝试,本文列举了其中三种:
(从左至右)陈的三部著作 《陈瑞献文集》、瑞献寓言》以及他的第一本诗集《巨人》。
诗歌
对陈瑞献来说,诗歌是他的缪斯,十五岁时便写了生平第一首诗,6 1960年代是新马华文文坛深受中国大陆现实主义影响的时期,然而他一开始便逆主流而行,倡导以现代主义来进行创作。7 诗人林也评论陈的诗作时表示“他在创作中所运用的晶莹意象、隐喻,也引起许多读者的诧异及欣赏”。8 陈于1968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巨人》,完颜籍认为“他的《巨人》— — 在新华文坛上出版的第一本现代诗集,可以称得上是新华现代诗的奠立宣言”。9 陈的诗作风格多样,有的磅礴阳刚,有的则温柔婉约,好比这首《母亲的画》:
母亲画画
嫩枝和蓓蕾和花
如大泪珠和小泪珠
构一树梅
线条布着山菊香
海棠活在纸上
思路单纯
轮廓意趣单纯
母亲的画
往事的回音
一双孤女的慧眼
投向邻人手里的竹圆规
投向出头没头的绣花针
心是画笔
把形与象描入心房
指尖是笔尖
临临金不换草
画画佛莲
我没有金字塔
没有智慧女神庙
我什么都没有
而母亲的画
赐我万有一钥
开露浮宫
开敦煌 10
诗不算长,但盈溢着儿子观看母亲作画时的温馨与深情。儿子是绘画能手,看着母亲的画作时,却从简单的线条中看出了她单纯思路里充满着对往事的回忆— —过往的形与像留存在她心底,而她正通过笔尖,一点一滴地描绘出来。
在这首诗里,无论是对往事的回忆,或是母子共享天伦的温馨,画里画外讲的无非都是一个“情”字。
小说
陈瑞献曾经说过他选择小说这种创作体裁是为了做多种实验。11 有评论说他善于依靠自觉来把握事物,追求新的感觉和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大胆进行小说文体和技巧的革新。12 在谈到陈的名作《平安夜》时,完颜籍认为这篇现代主义小说“表达方式很不同……虽然写实,但没有公式化地谴责这些现实主义作品中认定的坏人”。13 我们不妨来看看《平安夜》里的这一段关于酒吧情景的描写:
露露径自把酒、烟、杯子等等都提了过来,接着,她心细如尘地斟着,调着,又擦亮了火柴,把大减价的爱情点在酒客的烟端上。露露的工作这么简单,也这么复杂。她左闪右闪,避过何霸额前的疤,张四粗的青蜥蜴,以及那只随时都会啄食她的肝脏的大苍鹰。露露必须打情骂俏,无视于地狱的火炬,无闻于天堂之门传来的落锁之声。哈里路亚,露露活着。她也常常说她有一条灵魂,灵魂就是生命。14
作者借酒吧女郎露露为酒客斟酒点烟时避开他们身上疤痕和纹身的动作,细致而生动地描述她为了生活而不得不斡旋求存的无奈、无助,以及酒客们对她虎视眈眈的处境。但是,即便处境艰难,她依然生存下来;而最后一句话更是点出了她在面对磨人生活时的坚强不屈。
诚如完颜籍所说,没有公式化的谴责,只有对人物场景的精心描绘。然而正是如此看似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反而更加彰显了人物的无力感。作者无需明言,其写作技巧已让他对露露的怜惜跃然纸上。
寓言
陈瑞献深受佛教哲理的影响,佛家经典《百喻经》里包含了一百则故事,陈便依照这个传统,在上世纪70至90年代间,以中英双语写了一百则寓言。他认为,寓言是强调言外之音的记述。它篇幅小,却融汇各种表现方式,而宇宙间的万物是它的题材。15 他写的寓言都很简短,有些甚至只是一句话。但正因为很精简,所以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其言外之意,例如这极短篇《草年》:
一草对一草说:“明天,我们就成年了。” 割草机呼啸而过。16
寓言的解读因读者而异。本文认为《草年》说的是生命的无常和未来的无可掌握。正当小草们为自己的挣扎求存终于盼到成年的到来而感到欣喜时,殊不知灭顶灾难已然降临;而促使灾难到来的正是小草们的成年— —野草长高了,需要修剪了。
这在极喜中面临极悲的尖锐对比,正是人世间悲欢无常的写照。作者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这鲜明的对比,再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将之呈现在读者眼前,这其中包含了他对无常人生的悲悯情怀。
除了以上三种文类外,陈瑞献也写过散文、戏剧、评论,及翻译外国文学等。这些年来,他的文艺作品陆续结集出版,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也收藏了不少。若您想进一步了解陈瑞献在文学上的艺术成果,请于2016年11月初至2017年2月底到以下的图书馆参观《悲悯人生:陈瑞献的文艺创作》巡回展:2016年11月1日至12月29日于裕廊区域图书馆; 2016年12月30日至2017年2月28日于中央公共图书馆
Jessie Yak is a Reference Librarian with the Rare Collections team at the National Library, Singapore. She majored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t Beijing University and furthered her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Jessie is interested i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Chinese diaspora and the print culture of East Asia.
注释
-
方桂香著《巨匠陈瑞献》,新加坡:创意出版社,2002年,页83-84、87-88。Call no.: RSING 700.92 FGX ↩
-
方桂香著《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研究:以新加坡南洋商报副刊〈文艺》、〈文丛》、〈咖啡座》、〈窗》和马来西亚文学杂志〈蕉风月刊》为个案》,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10年,页224。Call no.: RSING C810.072 FGX ↩
-
同1,页244。 ↩
-
李怀宇著“新加坡艺术家陈瑞献:中国文化是我的根”,见《时代周报》237期网页版 http://www.time-weekly.com/story/2013-06-13/130014.htm(最后登入日期为2016年8月15日)。 ↩
-
何乃健赏析《陈瑞献寓言》,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8年,页30。Call no.: RSING C818.2 CRX ↩
-
陈瑞献、叶苏莹著《解析自由心:陈瑞献稿本与创作》,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EDM出版社,2016年,页70。 ↩
-
同1,页246。 ↩
-
同2,页227。 ↩
-
同2,页228。 ↩
-
牧羚奴著《巨人》,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68年,页11-12。Call no.: RCLOS C811.5 MLN ↩
-
方桂香主编《陈瑞献谈话录》,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4年,页57。Call no.: RSING 700.92 CRX ↩
-
同2,页294。 ↩
-
同2,页229。 ↩
-
牧羚奴著《牧羚奴小说集1964 – 1969》,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69年,页8。Call no.: RCLOS C813.4 MLN ↩
-
同6,页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