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馆藏文献资料认识中医药在新加坡 的历史与发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ingapo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ingapore has a history that goes back to more than a century. Vicky Gao traces its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National Library’s collection.
华人医师在同济医院内为病人看诊。照片年代约1890年代。图片来源:Liu, G. (1999). Singapore: A Pictorial History 1819–2000 (p.166). Singapore: National Heritage Board and Editions Didier Millet (Call no.: RSING 959.57 LIU-[HIS]). 原图来自莱佛士酒店收藏。
中医药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并已经根植在人们的日 常生活习俗中。新加坡的中医药历史是和新加坡的华人移民史 息息相关的。根据《新加坡华人通史》一书所述,开埠后不久, 来自中国华南地区的移民飘洋过海来到新加坡。这些人包括闽 南人、潮州人、广东人和客家人等。1 中国传统医学也随着华人 的南移和定居而传入新加坡。新加坡先贤宋旺相在《新加坡 华人百年史》一书中提到,在新加坡开埠后的第二个十年(1829 年至1839年),新加坡就有一些中药材店,如开元 (Kye Guan)、成得 记 (Seng Tek Kee)、同善 (Tong Sian) 和福安堂 (Hok Ann Tong)。2 区如柏在《祖先的行业》一书中也提到,客家人南来后最早从事 的行业是药材店。周兰记和胡文虎、胡文豹开办的永安堂等中药 行即是客家人所经营的。3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今天, 中医药在新加坡的普及和发展是与先辈们早期的辛勤耕耘分不开 的。通过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馆藏中医药文献资料,我们可以领略 到先贤们在设立中医药社团组织、创建中医药慈善机构和传播中 医药文化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保存的文化史料中,除了书籍之外,也包括手 稿。2014年,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将新马著名史学家许云樵 (Hsu Yun-Tsiao, 1905-1981年) 5000多本珍贵的书册、日记手稿 等捐赠给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收藏。许云樵在他晚年的时候,将一 部分精力花在研究和编辑中医药书籍,并通过手稿记述他研究中 医学的心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感谢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 总会的慷慨捐赠,借此机会,我们也将许云樵先生的部分中医药 研究手稿与大家分享,方便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地参考和研究。
因篇幅有限,本文不能一一列述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丰富的中医药 馆藏资料。欢迎读者到位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大厦9楼的中 文 “新加坡与东南亚资料”书架区查阅更多有关新加坡和本地区 的中医药历史文献资料。
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透过新加坡国家图书馆 的中医药馆藏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到,百年来,新加坡中医药 界突破地缘、血缘、方言和阶级的界限,扶弱济贫、惠及普通民 众,凝聚族群和促进社会和谐。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对今天的 新加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保持中医药特色,开展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是中 医药融入当前保健医疗服务的关键。新加坡人口迅速老龄化,到 了2030年,将有超过20%人口的年龄超过65岁。此外,在40岁及 以上的国人当中,25%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许多国家十分 重视替代医学在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上所扮演的作用。 中医药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地创新开放、兼容并蓄,才能在传承 中医药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为了满足热心中医药事业的读者终身学习的需求,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中文馆藏区也设有“医药 保健”专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前来国家图书馆九楼浏览和阅 读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参考书籍。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也提 供参考咨询服务,为读者推荐相关资料,国家图书馆一站式的 参考咨询服务 (Reference Point) 的电邮是ref@nlb.gov.sg。
1929年,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成立。它是新加坡最早的中医药团体组织。它在促进中医药界同仁团结一致、相互切磋、宣传中医药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35年5月,该会创办出版了《医航》刊物,由新加坡早期中医药界领导者之一黎伯概(1872–1943年)主编,向中医药界人士和民众介绍医药学术和心得,阐扬中医学术真谛。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库 (Rare Materials Collection) 收有10期《医航》。版权所有,《医航》(第一期第二期合刊) (1935)。新加坡:中医药联合会。(收录号:B27705377E)
1945年日本投降后,新加坡中医药界又开始活跃起来。当时许多资深中医师深感到中医师必须成立自己的组织,于是在1946年10月成立了中国医学会。1946年12月10日及28日分别于南洋商报与星洲日报增辟《医粹》和《医统先声》两个双周刊,以宣扬中医药学术及促进中医药的发展。1947年,中国医学会更名为新加坡中医师公会。1948年1月,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将《医粹》与《医统先声》之论文录集成册,书名为《医粹》,《医粹》合订本的发行在当时是新加坡医学界的一件盛事,该书汇集了战后初期许多新加坡老中医著作的佳作。版权所有,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主编 (1948)。《医粹》(上集)。新加坡:新加坡中医师公会。(索书号:RCLOS Chinese 610.951 YC)
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为纪念“三一七”国医节,发行该纪念专刊,内有关于纪念三一七国医节的文章、会员通讯录及探讨中医药功能的文章。版权所有,《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特刊》(第一期)(1948)。新加坡: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索书号:RCLOS Chinese 610.951 XJP)
成立于1946年10月27日的中医药学术团体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在1954年至1955年期间,以普及中医药与卫生保健知识和宣扬中医药学术为宗旨,代表医刊为《医药与卫生》。《医药与卫生》在发刊词中这样写到:“……原子时代的医学已由个人治疗进到社会治疗;而技术使用亦由治疗医学进到预防医学。因此现代医师非仅要在医药知识技术上求深造,并须养成公共卫生服务的兴趣,藉以预防社会一切病害的发生。……本刊定名,便基于这个观点”, 点出定名考量及编辑方针。版权所有,《医药与卫生》(创刊号)(1954)。新加坡:新加坡中医师公会。(索书号:RCLOS SER610.951 MHMJ)
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在新加坡中医药发展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1953年,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就致力于发展教育,培训中医药人才。1953年1月成立了“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该校1976年更名为新加坡中医学院,迄今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漫长岁月。(从左至右)版权所有,《医药与卫生》(第三期)(1955)。新加坡:新加坡中医师公会。(索书号:RCLOS SER 610.951 MHMJ) ;版权所有,《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主办中医专门学校创办廿周年纪念刊1953–1973》(1974)。新加坡:新加坡中医师公会。(索书号:RCLOS Chinese 610.7115957SIN);版权所有,《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主办新加坡中医学院50周年纪念刊1953–2003》(2003)。新加坡:新加坡中医师公会。(索书号:RSING Chinese 610.7115957 SIN)
1954年9月22日,马来亚联邦政府宣布中药入口征税25%,对新马中医药界影响深远。4 这个时期中医药界的工作除了继续发扬中医药学术之外,也团结中医药界及争取共同利益为宗旨。1961年,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和马来亚华人医药总会联合出版《星马中医药学报》(季刊),前后出版四期。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闭架馆藏收有《星马中医药学报》创刊号。版权所有,《星马中医药学报》(第一期)(1961)。吉隆坡:星马华人医药总会。(索书号:RCLOS SER 610.951 CMJ)
老一辈名医黎伯概(1872–1943年)是“中医中药联合会”的发起人之一。这个成立于1929年的社团,是东南亚第一个医药组织。黎伯概遗著很多,1933年他打算出版行医学论文集《医海文澜》,不过没有成功。1976年,这部著作由长子黎宽裕整理、许云樵校注后,编成《医海文澜》四集问世。四集的内容是:甲集——中国医学原理:原题“医科象数理化通论”,详述中医学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乙集——中医理论:论述阴阳五行学说,《内经》、《难经》和《伤寒论》的医学精义,也谈论中西医学的汇通方法;丙集——药理医案:讨论中医药的科学性及医案医理的吻合性;丁集——医史文献:收录黎伯概对医学时事的观感和文献。5(从左至右)版权所有,《[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许云樵馆藏)][许云樵教授手稿][12]》。(索书号:RCLOS Chinese 959.007202 XYQ -[HYT]);版权所有,黎伯概著,许云樵校注(1976)。《医海文澜》。新加坡:黎宽裕。(索书号:RCLOS Chinese 610.951 LPK)
晚年任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会长并筹建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即新加坡中医学院的前身)的吴瑞甫(1872–1952年),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他成书于1934年的《四时感证论》后来于1979年由许云樵以其医学知识增注。许云樵增注版的手稿收藏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闭架馆藏。(从左至右)版权所有,同安吴瑞甫撰述,受业陈占伟参校,姑苏许云樵增注(1981)。《四时感症论》。新加坡:新加坡中医药促进会主办中医学研究院。(索书号:RCLOS Chinese 610.951 WRP);版权所有,《[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许云樵馆藏)][许云樵教授手稿][15]》。( 索书号:RCLOS Chinese 959.007202 XYQ -[HYT])
(从左至右)版权所有,〈马来本草辞典〉,收于《[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许云樵馆藏)][许云樵教授手稿][12]》。(索书号:RCLOS Chinese 959.007202 XYQ -[HYT]) ;版权所有,〈茅瓜叶根治糖尿〉,收于《[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许云樵馆藏)][ 许云樵教授手稿] [12]》。( 索书号:RCLOS Chinese 959.007202 XYQ -[HYT]);版权所有,〈癌方药物简释〉,收于《[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许云樵馆藏)][许云樵教授手稿][12]》。(索书号:RCLOS Chinese 959.007202 XYQ-[HYT])
除了上述手稿之外,馆藏内许云樵教授有关中医药的手稿还包括:
• 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基础 (1976年8月1日在中医学研究院演讲稿)
• 中医学研究院第四届毕业特刊献辞 (1980年1月4日,永久名誉顾问)
• 中医学研究院第二届毕业班献辞
• 中西医药学发展的异同及其交流 (1977年5月15日在中医学研究院演讲稿)
• 新加坡糖尿学会六周年纪念会长致辞
• 为中医学研究药物展览会揭幕致词 (1977年1月8日)
研究新加坡的中医药发展史,离不开中医药团体出版的各种纪念刊物。一百多年前,新加坡就开始有中医药团体和慈善机构,如1910年创办的广惠肇方便留医院6 和1867年的成立的同济医社(同济医院前身)。7 馆藏《同济医院120年周年历史专集》、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主办的《大巴窑中华医院落成纪念特刊》、《新加坡中药公会五十周年纪念刊,1940–1990》等出版物内容极具历史研究价值。以同济医院为例,作为早期华人的中医慈善团体,同济医院的前身同济医社用中医药为贫苦大众医病,不收医资,体现同善相济的精神。(从左至右)版权所有,《大巴窑中华医院落成纪念特刊》(1979)。新加坡:中华医院。(索书号:RSING Chinese 610.951 TOA);版权所有,区如柏(2010)。《广惠肇留医院100周年:广施惠民肇新百年》。新加坡:广惠肇留医院。(索书号 : RSING Chinese 362.11095957 ORB);版权所有,《新加坡中药公会五十周年纪念刊 1940–1990》(1991)。新加坡:新加坡中药公会特刊编辑委员会。(索书号 :RSING Chinese 610.6095957 SIN)
同济医院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国籍、施医赠药的宗旨,为社会大众服务。版权所有,《同济医院一百二十周年历史专集》(1989)(封面、页177)。新加坡:同济医院。(索书号:RSING Chinese 610.95957 TJY)
这篇文章由吴玉美编辑。她是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助理图书馆员,负责中文艺术与文学馆藏。
This article was edited by Goh Yu Mei, an Associate Librarian with the National Library, Singapore. She works with the Chinese arts and literature collection.
Vicky Gao is a Senior Librarian with the National Library, Singapore. Her responsibilities include managing and developing the Chinese collections as well as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research services. She has contributed research articles to academic journals in China.
高小行是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高级图书馆员,她的责任包括中文资料的馆藏开发和推广,以及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她对当代新加坡的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中国的学术刊物发表过多篇文章。
注释
-
柯木林(2015)。《新加坡华人通史》(页48)。新加坡: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索书号:RSING 959.57004951 GEN) ↩
-
宋相旺(1993)。《新加坡华人百年史》(页36)。新加坡: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索书号:RSING 959.57004951 SOS) ↩
-
区如柏(1991)。《祖先的行业》(页52)。新加坡: 胜友书局。(索书号:RSING 338.08995105957 ORB) ↩
-
王平(2012)。《杏林行知录: 亚细安(东盟)中医药与国际传统医药文集(1867-2011)》(页42)。新加坡:新加坡中医学院毕业医师协会。(索书号:RCLOS RSEA 610.951 WP) ↩
-
陈鸿能 (2001)。《新加坡中医学先驱人物与医药事业发展: 1867年至1965年》(页32)。新加坡: 新加坡中华医学会。(索书号:RSING Chinese 610.9225957 CHN) ↩
-
区如柏(2010)。《广惠肇留医院100周年 : 广施惠民肇新百年》(页9)。新加坡: 广惠肇留医院。(索书号:RSING Chinese 362.11095957 ORB) ↩
-
《同济医院一百二十周年历史专集》(1989) (页33)。新加坡: 同济医院。(索书号:RSING Chinese 610.95957 TJ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