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丽的呼声”昔日多姿多彩的时光
Koh Eng Soon shares his personal memories of Rediffusion and the impact it had on the social and recreational life of Singaporeans.
许永顺分享他对丽的呼声的个人回忆以及它对新加坡人社交和娱乐生活的影响。
News of the closure of Rediffusion at the end of April 2012 was met with dismay by many Singaporeans. Launched on 1 August 1949, Rediffusion was a private radio station in Singapore that gained popularity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80s. It had more than 120,000 subscribers at its peak. Dialect programmes, especially radio drama and storytelling, were the main reason for its appeal.
They attracted listeners of all ages to tune in faithfully every day. Mr Koh Eng Soon, a Chinese writer and an active collector of resources on Singapore performing arts, was also a loyal listener of Rediffusion in his younger days. Until recently, Mr Koh also co-hosted a programme on Rediffusion. In this article, he shares his personal memories of Rediffusion and the impact it had on the social and recreational life of Singaporeans.
Through the staging of concerts, Rediffusion raised money for various charitable causes. Many singing talents of the 1950s and 60s were also discovered through its singing competitions. Rediffusion was a platform for nurturing the early careers of many prominent radio deejays. Shortly after the station closed down, former Rediffusion deejay Madam Chang Mei Hsiang announced plans to revive Rediffusion after buying over its brand name and broadcasting equipment.
In 2009, Rediffusion donated some of its magazines and photographs to the National Library. Some of these are on display in the Donors Gallery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Building.
开播了63年的“丽的呼声”宣布在4月底停播,许多人都相当不舍。启播于 1949年8月1日,丽的呼声可谓上个世纪50至80年代期间家喻户晓的广播电 台。丽的呼声是新加坡一家私营电台,订户只需缴付月费,就能以专用的收音 机听该台的广播。丽的呼声设有两个广播频道:金台的中文节目和银台的中 英文节目,但节目语言以方言为主。在高峰期,订户曾多达12万户,拥有超过 72万名听众。
在那个消遣选择较少的年代,收听广播节目成为人民 的生活良伴,也是获取资讯和娱乐的主要管道。除了 住家之外,许多咖啡店和商店都装置丽的呼声。这家 电台早期的方言节目拥有独特魅力。每当广播剧和讲 古节目播出时段,都吸引了大批听众。
曾是丽的呼声忠实听众的作家许永顺接受访问 畅谈对丽的呼声的美好回忆。他于1965年开始搜集 新加坡的表演艺术资料,包含新闻剪报、表演特刊、 杂志、唱片等,其中包括丽的呼声的资料,是了解与 认识该台所不可或缺的史料。许永顺说,当他得知电 台将停播时,原本打算出版一本有关丽的呼声历史的 书,因为后来电台被前资深广播员张美香买下且将复 播,所以暂时搁置计划。
旧情的回忆
许永顺记得1960年代初,厦语讲古大师王道每晚讲 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时,生动的语调非常吸 引人,让人听得津津有味。王道也参加厦语“戏剧化 故事”(广播剧)演出。王道饰演智勇双全的侦探以 及他与陈安搭档饰演情人或夫妻,给许永顺留下非 常深刻印象。同时,让他至今记忆犹新的还有粤语讲 古大师李大傻以华乐乐曲《旱天雷》作为节目序曲, 并且把故事讲得活灵活现;以及福州讲古大师任增华 讲古时发出“铿铿”敲打声的特别效果。
在许永顺的记忆里,厦语话剧组制作的“新型喜 剧”以故事穿插摩登流行歌曲,印象最深刻。其他深 夜广播剧,如《灯下人语》、《古今奇谈》也令人回味 无穷。他清楚记得中午放学回家后,都听到华语新闻 报道越南战争,以及时常播放著名歌星姚莉唱的华 语歌曲。当年丽的呼声多次主办文艺歌唱比赛,他在 小学补习老师的陪同下多次到丽的呼声大礼堂观赏 现场比赛,歌手在钢琴的伴奏下大展歌喉,唱《三套 车》、《在银色的月光下》、《伏尔加船夫曲》等等。
许永顺说,大约1960年代中期后,家里就没有装 置丽的呼声。他相隔三十多年没机会收听丽的呼声节 目。1999年在一位广播员的邀请下为该台录制四集 《狮城鸿爪》漫谈新加坡集邮活动,让他与丽的呼 声有了第一次的合作经验。2011年11月起,他以嘉宾 身份参与该台节目《今夜VIP:昨夜星光灿烂》,再次 与丽的呼声结缘。在这一系列二十四集节目里,重点 介绍新加坡从独立到1980年代的唱片和歌星,他特 别介绍了厦语话剧组的活动和唱片还有福建地方戏 曲。最令许永顺高兴的是,这半年的时间他与广播员 和听众建立起一份感情,对于丽的呼声面临关闭的 情境感觉非常无奈与惋惜。
亲和力与影响力
丽的呼声在1980年代的魅力与影响力还是锐不可 当,即使面对电视节目的竞争仍屹立不倒。提起当年 丽的呼声深入民间受普罗大众欢迎的原因,许永顺总 结了该电台多年来对社会群众的贡献。
(一) 提供娱乐的精神粮食
在政府提倡“讲华语运动”前,早期新加坡华人以方 言为常用语,因此熟悉而亲切的方言广播剧和讲古 成为了人民最大的娱乐精神粮食。著名的三大方言 讲古师王道、李大傻、黄正经的讲古方式更是迷倒不 少听众,老少皆宜。这段期间,丽的呼声成立了各个 广播剧组。福建人是新加坡最大的方言族群,因此 “厦语话剧组 ”制 作 的 戏 剧 化 故 事( 广 播 剧 )极 受 欢 迎 。厦 语 话 剧 组 曾 多次 在 国 家 剧 场 与 维 多 利 亚 剧 院 呈 献 文 艺 晚 会 与 舞 台 剧 演 出 。尤 其 是 公 演 的《 寒 夜 曲 》轰 动 一 时,19 7 0 年 代 初 该 组 还 远 赴 马 国 的 吉 隆 坡与 槟 城 表 演,场 面 人 山 人 海 。潮 语 话 剧 则 分为 两 组 ,首先19 6 0 年 由 黄 正 经 组 成的“中庸 潮语业余 话剧队”播 演广 播剧。 后来 丽 的为 增 加 潮 语 节目,大 约 在196 8 年 组 成 “潮语话剧组”,并由广播员佘兴铭负责。早期粤语 “空中小说”(广 播 剧)大多 数 是 香港丽 的制 作过 来,也 吸引了不少 听 众,后来 新加坡 丽 的也设 立 “粤语广播剧组”,由林秀仙负责。除了方言话剧组 之外,丽的呼声于1954年成立“华语话剧研究组” 和1966年成立“少年儿童话剧组”,所制作的节目更丰 富多彩。他们先后呈献数次的舞台演出,如1969年 的《鬼蜮世界》、1974年的《翻身》和《飞吧年轻的 心》, 获得观众热烈支持。
(二) 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为践行企业责任,丽的呼声也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 慈善福利活动。该台成立以来所办的活动不胜枚举, 例如:
• 1953年至1965年所主办的歌唱比赛门票所收入 一万元全数捐作慈善用途
• 1960年代领头发起筹款捐助河水山火灾灾民
• 1968年为响应政府号召主办“歌星义播大会” 以点唱的方式筹募国防基金
• 1970年举办“慈善、慈善、慈善晚会”款项捐助 兴建同济医院新大厦基金
• 1973年举办“群星歌剧大会串”为新加坡济世 之家筹款
身为传媒机构主动推行公益活动,丽的呼声所发起 的慈善活动都得到大众的热烈反应。
(三) 举办艺术与流行歌曲比赛
丽的呼声1950年代至1980年代经常举办歌唱比赛, 为人们提供展现才华的平台。那是个爱唱歌与爱听歌 的年代。这些歌唱比赛常常能吸引千多名歌唱爱好 者报名参加,带动了一股潮流。当时,参赛者在比赛 中取得冠亚季军往往就有机会被唱片公司看中受邀灌录唱片。1953年至1965年举办的比赛只限艺术歌 曲,而1965年起则以流行歌曲为主。丽的呼声所办的 歌唱比赛发掘好多位歌唱人才,其中在艺术歌曲比赛 脱颖而出的黄清元、秦淮、魏民、陈维德、罗琼芳, 以及从流行歌曲比赛得奖的张小英、方云、凌霄、 林茹萍、岳雷等都是老一辈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手。 总之,丽的呼声主办歌唱比赛不仅拉近了电台与听众 的距离,同时挖掘出具有歌艺潜力的年轻人,促进新 加坡乐坛的蓬勃发展。
(四) 培养广播与演艺人才
丽的呼声可以堪称为广播人才的培养摇篮。这些年来 丽的呼声出现很多优秀并深受广大听众喜爱的广播 员,包括陈安、张维明、刘景辉、励燕、张昭英、陈邦 维、曾鹏翔、冯乃尧、佘兴铭等,其中几位也担纲话 剧组负责人。每当这些广播员呈献舞台活动或表演 时,都受到大批听众的欢迎。丽的呼声也可以称为培 养演艺人才的平台,不少知名演艺人员都是话剧组栽 培的,如陈澍城、曾生莲、向云、胡敬中等等,其中陈 澍城和向云目前还活跃于电视圈,他们备有扎实的语 文基础及杰出的表现可要归功于他们的导师。陈澍 城可是潮语讲古大师黄正经一手栽培的徒弟,而向云的启蒙老师就是广播员张昭英和曾鹏翔。过去丽 的呼声确实为广播与戏剧界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 一定贡献。
丽的呼声从1953年至1965年主办十 三次的艺术歌曲歌唱比赛,当年参 加艺术歌曲比赛获奖者好几位是大 家所熟悉的:
• 黄清元唱«不到黄河心不甘»,于1957年得第二 名,当年他只有十三岁。
• 陈龙玉(秦淮)于1956年得第五名,1958年、1960 年和1962年都得第三名。
• 魏发周(魏民)于1958年和1962年得第一名。
• 飞云(谭伟雄)在他的一张唱片封套说“曾参加丽的 呼声文艺歌唱比赛而获优”。
• 陈仰安于1959年和1961年得第一名。
• 陈仰厚于1959年也得第一名。
• 罗琼芳于1962年得第二名,1964年得第一名。
• 洪明于1964年得第三名。
在这八位人选之中,黄清元、秦淮、魏民后来都 成为唱流行歌曲的歌星。飞云和洪明都灌录流行 歌曲唱片。
丽的呼声主办1967年“业余华语流行歌曲比赛大决赛”前四名优胜者。 Courtesy of Koh Eng Soon. All rights reserved. Victory Records Co., 1967.
1965年起丽的呼声主办流行歌曲比赛,其中1966年与1968年 也包括艺术歌曲组。参加这两届艺术歌曲比赛而获奖项的著 名歌手有:陈维德、曾玉昭、洪明、廖平、朱月英、罗琼芳、 林恩爱、艾玲。现在就比较详细的介绍这两届比赛。
1966年12月18日新马丽的呼声联合主办“ 第一届业余歌唱比赛大决赛”,歌手来自新 加坡、马国的槟城与吉隆坡(包括怡保区)。担任评判是:丁祝三和蔡嘉宾。艺术歌曲 组获奖的歌手如下:
• 第一名:陈维德(新)唱 «伏尔加船夫曲»。
• 第二名:曾玉昭(新) 唱«被出卖的新娘»。
• 第三名:邓元生 (隆)唱«啊!多纯洁»。
• 第四名:李龙雷(槟)唱 «三套车»。
• 第五名:洪明(新)唱 «问莺燕»。
• 安慰奖:
– 李少清(隆)唱«归来吧!»。
– 陈国祥(隆)唱«饮酒歌»。
– 余国洪(隆)唱«追寻»。
– 马雪红(隆)唱«我的花儿»。
– 廖平(隆)唱«上山»。
– 朱月英(新)唱《爱情与艺术》。
– 陈小慧(槟)唱《轻笑》。
– 林碧玉(槟)唱《百灵鸟,你这美妙的歌 手》。
– 翁安岩(槟)唱《教我如何不想他》。
– 庄荣煌(槟)唱《老黑奴》。
1968年12月19日丽的呼声主办歌唱比赛大 决赛,担任评判的是:丁祝三、陈毓申、林振 中、龙学廷、张昭英。艺术歌曲组获奖的歌手 如下:
• 第一名:曾玉昭唱《米卡埃拉叹咏调》。
• 第二名:洪金铭唱《满江红》。
• 第三名:罗琼芳唱《百灵鸟,你这美妙的 歌手》。
• 第四名:林恩爱唱《岂有这样的人我不爱 他》。
• 第五名:艾玲唱《中秋怨》。
在这两届优胜歌手之中,洪明和林恩爱曾灌 录流行歌曲。陈维德与罗琼芳灌录了好几张 艺术唱片。
结语
Source: Rediffusion Donor Collection, National Library Board. All rights reserved. 真善美出版公司, 1951; 真善美 出版公司, 1960; 真善美出版公司, 1961.
好景不常,陪伴几代国人成长的丽的呼声因蒙受亏 损、听众大量减少而宣布关闭,并已在2012年5月1日 正式停播。但是6月15日,前资深广播员张美香宣布 已收购丽的呼声的广播器材及影音资料,并且计划 在近期复播。面对现今许多娱乐消遣形式的冲击,以 及约十几个免费广播频道的竞争,改革后的丽的呼声 能否继续生存还是未知数。许永顺希望新丽的电台 能再度投入服务,并保留原有特色的方言节目,也能 配合观众的需求增添新的节目内容。开创以来这63 年,丽的呼声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展望未 来,期待丽的呼声能重新出发,再创佳绩。
注:丽的呼声2012即将与大家见面,预知详情请 浏览 https://www.facebook.com/rediffusion.singapore/.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丽的呼声资料介绍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收集了丽的呼声的一些刊物。丽 的呼声定期出版的半月刊是一份收录演出概况、介 绍歌星、节目时间表的杂志,每期封面都是明星级的 人物,例如影星欧嘉慧、乐蒂等等。这些刊物当中也 包括为纪念该电台庆祝周年而推出的特刊版。此外, 丽的呼声所举办的表演都印刷了特刊,如相声表演 赛、话剧组舞台剧、音乐会等,其内容包括人物简介、 剧照、曲目、节目表。
丽的呼声相关的新闻、活动报道都会刊登在华 文报章。若想查阅有关资料可到新加坡国家图书馆 11楼的微塑胶卷馆藏翻阅早期华文报章,或阅览数 码化的旧华文报章《星洲日报》、《联合早报》,网址 是 https://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
位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10楼的捐赠厅也展出 了部分由丽的呼声在2009年捐赠的文物,包括唱 片、杂志、照片及宣传海报。图书馆已将其文物数码 化作为保存,其中珍贵的照片包括香港著名歌星叶 丽仪参于丽的呼声户外广播、1958年丽的呼声俱乐部歌唱比赛优胜者群体照等。
除此以外,丽的呼声的广播剧和讲古节目也是 宝贵的历史资料。新加坡国家档案局保存了不少与 丽的呼声相关的影音资料,其中约5000件的影音 纪录包括李大傻讲述的《西游记》以及厦语和粤语 广播剧等。档案局也存有口述历史访谈,收录广播 员如陈伯汉、励燕等对主持丽的呼声节目的个人经 历。有兴趣的公众可上国家档案局网站查询,网址是 https://www.nas.gov.sg/archivesonline/.
旧丽的“最后”广播员
丽的呼声在2012年5月1日正 式停 播之前,该电台共 有十 余 位老中青广 播员,他们坚持到 最后一夜 呈 献 特 别“ 告 别 节 目”,最 后 大 家齐 唱 周华 健 的 «朋友»一曲,依依不舍地向忠实 听众告别。他们的声音是丽的老 听众所熟悉的,但是他们到底是 谁呢?
许永顺 受访时 说,这一批 坚 守岗位的最 后广 播员有:冯 静 萱(金台节目总监)、全 职 广 播员:周海铃、白玉池、颜毓添 (阿添);非全职广播员:思狄、谢 芝炫、古庭、兆锦、黄进远、罗邦 强、黄荣标(阿标)、雷宇、沈雪 琪、王翠娟(阿娟)等等。
感谢
感谢许永顺先生接受我们的访问及提供宝贵的意见和资料。
REFERENCES
华侨华人百科全书. 教育科技卷 编辑委员会编. (1999). 北京 : 中国华侨出版社. (索书号:Chinese RSING q909.04951 EN)
华言社社员. (2003).言:华言社播音人语 》. 新加坡: 新加坡南安会馆华言社。(索书号:Chinese RSING 384.54 Y)
黄涓. (1998年2月21日).被遗忘的有线广播。联合早报, 页33。载于2012年7月4日,Retrieved from NewspaperSG.
黄溢华、卓南生(编辑). (1979). 从星洲日报看星洲50年1929–1979. 新加坡: [星洲日报]. (索书号:Chinese RSING 959.57 SIN-[HIS])
思静. (1997年12月15日). 听广播·谈旧事 从空中小说到广播剧.联合早报,32页. Retrieved from NewspaperSG.
区如柏. (1989年5月14日). 王道独霸厦语讲古。联合早报,8页. Retrieved from NewspaperSG.
邬福梁、周国威. (1992年1月26日).关于讲古的一段古。联合早报,49页. Retrieved from NewspaperSG.
许永顺. (2010). 言论八一. 新加坡:许永顺工作厅. (索书号:Chinese RSING c818.2 XYS)
一炮就响·收听率高 — 潮语讲古大师黄正经.(1989年5月14日). 联合早报, 8页. Retrieved from NewspaperSG.
Chan, K.B, & Tong, C.K. (Eds.). (2003). Past times: A social histor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Times Editions. (Call no.: RSING 959.57 PAS)
Chan, R. (2012, April 15). Rediffusion launch pad. The Straits Times, p. 2. Retrieved from NewspaperSG.
Chia, J.Y.J. (2020, May 8). Rediffusion. Retrieved from Singapore Infopedia.
Lim, R. (2012, June 30). When storytellers ruled the airwaves. The Straits Times, p. 26. Retrieved from NewspaperSG.
McDaniel, D.O. (1984). Broadcasting in the Malay world: Radio, television, and video in Brunei, Indonesia, Malaysia and Singapore. Norwood, NJ.: Ablex Pub. (Call no.: RSING 302.2340959 MAC)
Recordings of popular Rediffusion programmes will be available online. (2012, April 19). Channel NewsAsia. Retrieved from Channel NewsAsia website.
Rediffusion (Singapore). (198–). Rediffusion: Singapore. Singapore: Rediffusion. (Call no.: RSING 384.540655957 RED)